寻亲问祖
当前位置:首页 > 寻亲问祖
元初迁来的博兴逯氏 滨州迁徙了四次才稳定下来
发布者:admin  来源:  发布时间:2014/3/4

  逯魁山在翻看家谱

  滨州传媒网-鲁北晚报讯 逯姓源出有二: 

  1、出自嬴姓,以邑名为氏。据《风俗通》上的记载,逯是一个地名,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,秦国有一个邑名叫逯(今陕西省境内),后来有一为秦国的大夫被封于此,其后人就以封邑名为姓,称为逯氏,世代相传。

  2、出自芈姓,亦以邑名为氏。据《路史》上的记载,春秋战国时,楚国的王族中的同族,后代中也有以邑名为姓者,称为逯氏。

  元初迁来的博兴逯氏

  据说,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,秦国的一位大夫被分封在一个叫逯的地方,其后人就以此为“姓”并繁衍至今。而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五版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中,记者发现,“逯”的字条下面只有一个解释“姓”。这就愈发激起我们寻找这个滨州稀奇姓氏的兴趣来了。

  当地人把逯(lù)读作lǜ

  2月28日,为了寻找滨州的逯姓族人,记者驱车赶到了博兴县锦秋街道办事处逯桥村。记者认为,这一个有着“逯”字的地名里一定包含着“逯”姓的信息,停车询问,得到的回答却令记者大为惊讶。一位老人告诉记者,逯桥村已没有逯姓人家了,虽然这里还有一个水湾名叫逯家湾,但他们已全都搬迁到城东董高村去了。

  记者立即赶往博兴县城东街道办事处董高村,一位中年妇女指着一户人家说,这是村里参与编修家谱的一位老人的住所,他知道“逯”姓的事情。

  今年77岁的逯魁山老人耳朵有些聋了,初见记者,他以为是“逯”姓家人来寻根认祖了,当记者说明来意后,他便从抽屉里拿出了2008年编修的家谱。

  “我们从逯桥迁过来,已经有很多年了,在广饶、桓台、无棣的逯庙,都有我们的逯姓人,在编家谱的过程中,我们也曾到桓台的逯家庄去过,那里的世系和我们基本一样,可能是同宗同族一起迁徙的。”逯魁山说,“祖宗尊讳凭志以传,子孙嘉名借谱而续。新修的家谱是董高、董初、椒园三个村的逯氏后裔一起编修的,我们都是一个老爷爷的后代。”

  据逯魁山介绍,此次续修的家谱共设五个栏目,包括序言、世录辈分续字、世系名录表、族人名录事略、后记。除文字内容外,还安排有续修人员合影、旧宗谱影印件、族人生活环境变迁照片及当地的地图照片,增加了纪实效果。

  记者注意到一个问题,在普通话中发音“lù”的“逯”在魁山老人的口中成了“lǜ”,根据人们对姓氏的重视程度,我们知道没人会将自己的姓氏另读它音的,难道这是先秦古音的遗留,对此我们就不得而知了。

  “逯”姓在滨州迁徙了四次才稳定下来

  为了能更好地和记者交流,逯魁山找来了自己的叔叔——逯希敢,64岁的逯希敢是当年家谱编委会里年龄最小的成员。

  在逯希敢的讲述中,我们逐步理清了逯姓在滨州的发展历程。

  据逯希敢介绍,从祖上迁到此地至他这一辈,已经传承了24世,村里如今的最小一辈是第三十世“瑞”字辈。

  为此,在2008年的续修家谱中,逯希敢他们又将辈分续字延续到了五十世,四十至五十世分别为“业华茂善继,子明旭贻天”。

  历史上,逯姓曾进行过三次续修家谱,分别是乾隆四十年、道光四年和光绪十四年,但由于历史的缘故,这些家谱都已散失不见了。

  在逯希敢手抄的传自光绪十四年的家谱中,我们发现了一段记载,“自元世宗之二年,从山西来此,至元末兵乱,兄弟三人复逃至山西,等到明朝洪武年间,天下太平之后,兄弟三人考虑到祖宗的坟墓都在这里,便又回迁到了这里,从此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。”

  为了核实手抄本所记信息的真实性,记者查阅了有关资料,发现元朝没有元世宗的年号。对此,逯希敢表示,由于早先没有文字记录以及受一些条件的制约,逯家十八世“允”字辈以上都没有确切的记载了,他们只能是凭老人们的记忆和口说来整理了,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,逯姓确实最早是在元朝来到这里的。

  而在重修的逯姓家谱序言记载,元世宗初年(1280年),一个叫逯雨亭的人率领家人迁居到博兴县逯家桥,后来因为遇到水灾房屋倒塌,便又迁居到城北建立了逯家庄,其余内容则和手抄本吻合。

  循着1280年的时间,记者查阅得知,这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时代,可以得知,元世宗实为元世祖之误。在村碑处我们可以看到,逯家庄起初逯姓人呈“凸”字形聚落而居,后来随着董、傅、高等姓的迁入,村名才改为董高。

  对照手抄本和续修家谱,我们可以确定,逯姓在滨州这块土地上共迁徙了四次,其中一次还是回迁到山西,之后才安定下来,并一直繁衍至今。

  “逯”姓后人遍布全国

  在2008年重修的逯姓家谱中,谈及逯姓的起源,其第一页中明确记载,春秋时期,秦国有一个邑名叫逯(今陕西省境内),后来有一位秦国的大夫被封于此,其后人就以封邑名为姓,称为逯氏,世代相传。

  据专家考证,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,但是在古代姓和氏是有着严格区别的,夏商周三代之际,男子多称氏,女子多称姓,氏是贵族宗法制度的代表和称号,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。同姓之间不许通婚,是周朝婚姻制度的规矩。司马迁作《史记》时,把姓氏统称,从此,“姓氏”合二为一。

  关于逯姓的起源中,一种说法是出自嬴姓,以邑名为氏,一种说法是出自芈姓,亦以邑名为氏,还有一个说法是后来的少数民族汉化中改为逯姓。总的来说,这个姓氏最初是来自一个叫做“逯”的封邑。

  东汉的泰山太守应劭所著的《风俗通义》记载,秦国的一位嬴姓大夫被封于逯这个地方,所以,逯姓是和嬴姓有渊源的,而成书于南宋的《路史》则记载说,春秋战国时,楚国王族的后代中也有以邑名为逯姓者,因为楚国王族姓芈(mǐ),所以这个姓也和芈有关联。至于后世的少数民族汉化,则是取中原原有的“逯”字为姓了。

  逯姓在全国分布较广,甚至新加坡也有逯氏族人分布。逯希敢告诉记者,儿子一次出发到河北保定去,在市区遇到一个交警例行检查,看到儿子的驾驶证,这个交警立马很高兴,连连说遇到一家人了,邀请其子到他家去做客。

  根据古时逯姓分布,广平郡、临河郡是逯氏的郡望,二者分别是今河北省鸡泽县和今山西省永和县。而另据《姓氏名望考》记载,逯姓成名较早,早在汉代就有大司马逯井、蒙乡侯逯普,元代有监察御史逯鲁曾,明代有孝子逯相、给事逯中立、镇抚逯德山等。(记者 孙洪师/文 徐志强/图)


分享到:
在线客服